白酒产能供需平衡研判:2028年能否实现?

日期:2025-11-15 20:44:03 / 人气:12



除了个别龙头企业,白酒三季报几乎“全军覆没”。然而,白酒板块却接连三日“翻红”。这种实体和资本认识分歧的背后有一个关键点——社会库存。在资本看来,白酒报表端的全面下滑正是市场库存加速出清的信号。

对于白酒行业来说,庞大的渠道网络就犹如一个可以蓄水的“大海绵”。行业上行期,这个“海绵”里面的水(库存)不断增加;当容量趋于饱和时,厂家就很难再往里面继续“注水”(压货);到了行业下行期,这个“海绵”储存的水(库存)会持续减少。当下,市场供大于求正是各种问题的根源。

那么,这一轮行业去库存的周期将持续多久?业界观点不一,尚无明确定论。

一、海绵效应与行业去库存的复杂性

在名酒研究所看来,渠道网络的这种功能就像“海绵效应”一样,其蓄水能力具有两大明显特点:一是动态变化的,可以一边蓄一边放;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生产端努力压一下,就能多蓄点水,是容易形成“堰塞湖”的原因。基于这种复杂的特性以及缺乏大数据统计的现状,行业很难直接通过掌握渠道库存的变化去提前研判行业“复苏”的节点。

不过,我们可以提供另一种观察视角,即通过“注水”的源头——供给端的产能变化规律去捕捉渠道库存的情况,进而为判断市场“复苏”信号提供参考依据。

诚然,供给端产能的扩张和收缩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但其基本逻辑依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市场需求旺盛时,生产企业会有扩大产能的冲动,加速向渠道“注水”,从而不断累积市场库存,直至渠道网络完全饱和,生产端的产能也到达“高位期”;当市场已供大于求或需求减弱,渠道不能再“注水”,在“以销定产”的逻辑下,生产企业就会逐渐削减产能,市场就开始加速消化渠道库存,生产端的产能就来到“低位期”;在这个“临界点”,我们就可以认为供给端(产能+社会库存)与需求端(消耗量)达到阶段平衡。

二、白酒产能周期的历史回顾

若我们采取长期的视角审视,这种产能周期性的规律在白酒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

1. 第一轮产能大周期:1989年至2004年

1989年,国家首次提出整治并限制政府白酒消费,受政策、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年的白酒产能约398.7万吨,处于低位期;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热潮激活大众消费需求,“茅五剑”等名酒应市提价,鲁酒又获广告加持,白酒产量一路狂飙,1996年的产量突破了800万吨,处于高位期。此后,白酒接连遭受广告法限制、食品安全、金融危机、“五毛税”等多重打击,产能逐年下滑,直到2004年只剩310万吨左右。

不难看出,1989年~1996年这八年时间,白酒在不断扩大产能,也是社会库存叠加期,1996年的产能处于高位后,市场“蓄水”困难,传导到生产端,产能开始“刹车”;1997年~2004年这八年时间,白酒生产端不断削减产能,减少向渠道“注水”,社会库存进入消化期,直至市场供需再次达到平衡。

2. 第二轮产能大周期:2005年至未来某年(当前正处于库存消化期)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白酒生产端从2005年开启了新一轮的扩产能周期,一直到2015年,白酒的产能突破1300万千升,达到历史高位(注:修订后);之后,白酒产能便年年下滑(关于统计局修订产量的详细内容可以点击阅读 《破解白酒产量之“谜”》)。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轮产能大周期中有两个特别之处:第一,2012年底,“三公消费”受限后,政务消费“消失”,团购模式崩盘,高端酒价格“腰斩”,可以说是需求侧受到了重创,但生产端依旧高歌猛进到2015年;第二,2016年,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端酒率先“复苏”,此后在房地产和基建繁荣的带动下,白酒行业进入以涨价驱动的上升期,但生产端的产能却从此时开始不断削减。

从整体来看,调整期没有收缩产能,繁荣期也没有扩张产能,这种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同步的特征背后,除了生产端调整具有滞后性外,究竟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

三、2028年供需平衡的推算逻辑

名酒研究所曾在《美、日、英50年酒类消费的启示》一文中详细论证了“劳动力人口”这一指标与酒精消费量的相关性,即:“劳动力人口”数量越多,饮酒需求越大,消耗社会库存的速度越快,渠道这块海绵的“挤水”越快;反之亦然。

以此逻辑,我们可以找到库存消化期的两个关键指标——“劳动力人口”数量与产能的对应关系,从而推算出上一轮库存消化期(1997年~2004年)这8年的产能均值约510万吨/年。同时,对应这八年(1997年~2004年)的“劳动力人口”均值是8.81亿人/年。

根据上一轮产能大周期的经验,2005年~2015年是这一轮的库存叠加期,2016年至今正处于库存消化期。那么,这种产能的削减会持续多久?

先来看“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2015年是10.09亿人,达到了最高点,之后呈缓慢减少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近十年(2016年~2025年)的劳动力人口均值是9.80亿人/年;按照每年人口至多递减1000万,推算出这一轮库存消化期的人口均值约9.77亿人/年。

再来看生产端的产能变化情况:自2016年开始,白酒规上企业的产能(注:修订后)已连续9年下降;今年前9月,白酒规上企业产能265.5万吨,同比下降9.9%,产能“十连降”已成定局。即便如此,当前白酒库存消化期(2016年~2025年)折算下来,年产能均值为660万吨左右。

上一轮产能消化期,8.81亿人(年劳动力人口均值)对应的消耗量(年产能均值)为510.85万吨。那么,这一轮产能消化期的年人口均值是9.77亿人,对应的理论消耗量(年产能均值)约为566万吨。也就是说,未来几年生产端的产能还要持续削减,才有望让这一轮的库存消化期达到这个目标。

那么,未来几年还会下降多少?基于过去十年的下降速度,产能每年减少约15%。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降速,未来还需要三年,即2028年,才能让这一轮库存消化期(2016年~2028年)的年产能均值降到566万吨,从而让市场达到供需平衡。

四、补充说明与展望

第一,这个推理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劳动力人口基数”与饮酒消耗量的对应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影响饮酒量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饮酒文化和健康观念、经济政策环境以及厂家“逆周期”扩产等,都有可能加速或者延缓产能达到供需平衡的时间。

第二,一般来说,产能供需平衡节点会比市场的“复苏”信号滞后。按照上一轮产能周期的经验,2003年~2004年虽然当年产能绝对值在下降,但规上企业同比开始增长,这说明名优酒率先在产能扩张上发力。也就是说,如果说这一轮产能周期在2028年达到平衡,市场端的信号应该会在这之前反馈出来。根据白酒的季节性特性,行业可以密切关注2027年的春节、中秋等旺季的行情走势。

第三,对比来看,这一轮的产能消化期有利因素是渠道商这个群体经过市场淘汰后,整体更为专业,挤水或蓄水能力都更强;同时,在缩量竞争的背景下,不利因素是上游企业的淘汰难度增加,再加上前几年布局的“扩产潮”,这些都会减缓产能出清的速度。

后记

白酒行业的周期律动,恰似一场潮汐涨落。当下渠道“海绵”虽仍在挤水出清,调整的阵痛尚未终结,但正如月亏必盈、寒极生暖,行业正经历着否极泰来的深度淬炼,所以,不必困于当下冰封的河面,当看见冰层之下活水暗涌。

万物皆循“反者道之动”的法则,产能的持续削减实则是为新一轮平衡蓄积能量。相信,市场的“无形之手”终将引领行业穿越迷雾。那些在寒冬中坚守品质、打磨渠道的企业,正如深根耐寒的松柏,静待春信。

作者:奇亿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奇亿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