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院士:抢占新兴产业发展轨道,提前储备工程人才

日期:2023-10-17 14:46:47 / 人气:61

《中青报》王忠清记者张茜。
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怎么培养?
先进科学理论的落地离不开工程技术的发展。加强技术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日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首届中关村卓越工程师发展论坛上,业内院士、学者、卓越工程师共同探讨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内外底层逻辑。
赵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他指出,面对新一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理念之一就是抓住新兴产业的新赛道,“提前布局”。
“超前部署”是基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赵解释说,以虚拟现实领域的工程人才培养为例,我们尤其要抓住第三代互联网相关支撑技术的机遇。
在他看来,从互联网连接对象的演变来看,我们可以把互联网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以计算机为独立连接对象的“计算机网络”;第二代是连接计算机和物理实体的“物联网”。第三代与计算机、物理实体、数字双胞胎和数字初级物体广泛连接,称为“泛联网”。在网络的迭代中,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科学和工程人才。
他表示,第三代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新兴产业竞争的新赛道。他说:“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瞄准互联网3.0的关键技术、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场景,着力创新,努力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上从跟随、并驾齐驱、并驾齐驱或领先发展,引领互联网3.0的应用,发展和抢占其可能形成的新兴产业。这就需要产教融合,科教先行,超前部署,培养一大批互联网3.0技术应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工程人才。”
如何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理工学院研究员王金祥分享了他对培养标准和路径的看法。他指出,创新人才必须是“T”型人才。
王玉祥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在科技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具有卓越创新精神,能够高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人才。第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广度和超出规范的视野,这就是“T”——要保证思维的广度;第二,要有一技之长,要有一些专门的知识,这是“t”的“∣”——要保证解题的深度。第三,要建立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高效的有效方法,实现“∣”与“-”的对接,确保解决问题的力度。
在王玉祥看来,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必须依托相应的学科体系,创新型学科的建立必须找到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内在逻辑。这一逻辑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位一体。
他提出理论是基础,提供可能性。在科技一体化时代,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各专业理论教育基本成熟,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结构合理”远比“数量庞大”重要。理论教育应更加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马赛克,从而产生不断学习和消化新知识的内生能力。
方法就是路径,发现了可行性。王玉祥认为,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是“观察外部现象,将其转化为科学问题,抽象分析内部逻辑,建立模型并加以验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教育的目的是增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工业设计学科的定位与此类似。但他认为,传统工业设计注重外观造型和色彩艺术,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方法难以适应学科交叉和技术演进的新要求。因此,在工业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有机整合多种最新科技知识,增加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同时,要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方法,以满足技术大变革时代加速转化应用的迫切需求,通过多维度知识方法的融合,实现工业设计的非线性升级。
参加本次论坛并入选2023年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的北京联创新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对“T”型人才培养的观点表示赞同。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我经常告诉年轻的同事们‘寻一寸宽,做一米深’,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多年来,郭一直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计算和存储基础设施的建设。他接触过很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他的印象中,这些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专业的学生,也会明显有照本宣科和动手能力的区分。在他看来,从用人的环节到人才培养的环节,大学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找到并强化自己的目标取向,努力让他们尽快找到职业生涯的“支点”。在强目标和强兴趣的牵引下,学生更容易成长为优秀的工程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奇亿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奇亿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