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打新迎“万倍认购”时代:多重支撑下市场热度空前

日期:2025-10-13 20:50:05 / 人气:2

港股IPO市场正不断以新面目示人,认购倍数更是不断刷新认知。10月10日,金叶国际集团以超过1.15万倍的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成为港股史上首只“万倍认购股”,将打新热情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今年首支登陆香港创业板(GEM)的公司,金叶国际的募资规模极为迷你,这为造就惊人的认购倍数提供了条件。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收2.15港元,较0.5港元的发行价飙涨330%,成交额达1.3亿港元,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关注度。
金叶国际仅是年内港股IPO火爆现象的冰山一角。一个更为深刻的趋势是,截至目前,年内超千倍认购的新股已多达18只。与此同时,新股首日破发率骤降至23.18%,创下近九年新低。赚钱效应的强势回归,并非无源之水。中信证券研究分析指出,其背后是制度、资金与产业的三重坚实支撑,港交所持续的制度优化吸引了更多企业;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为打新提供了弹药;而新经济公司比重的增加,则重塑了市场的产业逻辑。在这一派火热景象之下,作为港股IPO“定盘星”的基石投资者,其布局逻辑的演变同样揭示了市场深层的理性选择。纵观今年市场,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资金正愈发向优质龙头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凭借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稳健的成长前景,更能吸引长期、大型的基石投资,这不仅为IPO成功发行保驾护航,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的赚钱效应,形成了正向循环。
“万倍”认购刷新港股纪录
2025年对港股而言,变化无疑是巨大的。随着港股IPO募资总额领先全球,港股打新热情也重新归来。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年内登录港交所的69只新股中,除了宜宾银行外,均被超额认购。46只公开认购超百倍超100倍,18只超1000倍,5只突破5000倍。而金叶国际的1.15万倍认购将市场热度推向顶峰,不仅打破历史纪录,成为港股历史上的“超购王”。
作为2025年首只登陆港股GEM的新股,金叶国际的爆发并非偶然。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是香港本土老牌机电工程承建商,年营收仅1亿多港元,年度盈利千万港元级别,本次IPO募资总额仅5000万港元,扣除上市开支后净额仅3130万港元,堪称“袖珍IPO”。更关键的是,公开发售份额仅占10%,对应散户可认购金额仅500万港元,一手中签率仅为0.5%,稀缺性与市场打新热情形成强烈共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万倍认购是在监管去杠杆后的健康增长。回顾2024年,券商提供的高倍融资便利使得投资者能够“以小搏大”,从而推高了新股认购倍数。而在2025年3月香港证监会终结“百倍杠杆打新”后,超购不再依赖资金撬动,而是源于产业价值认可与资金自然流入。对比2024年全年仅5只新股超千倍认购、占比7%的表现,2025年内的比例已升至26%,市场结构显著优化。
赚钱效应背后的三重支撑
打新收益成为市场热情的催化剂。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市69只新股,仅16只破发,破发率降至23.18%,首日上涨数为46只,首日上涨概率为66.67%,首日平均涨幅为37.63%。其中,上市首日涨跌幅最高的今日上市金叶国际集团,上市首日的涨幅为330%。并且部分新股在上市之后,持续走高的氛围不减。截至10月10日收盘,年内上市的新股中,区间涨幅最高的三只港股分别为药捷安康-B,涨幅为408.51%、派格生物医药-B,涨幅为350.26%以及江苏宏信,涨幅为176%。
中信证券研究指出,这一“高收益、低风险”格局的形成,离不开政策、资金与产业三方面的有力支撑。
- 政策层面:港交所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为市场“松绑赋能”。2024年12月,港交所推出《有关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的建议》,简化审批流程并优化定价机制;2025年8月,进一步修订公开市场规定,促使新股定价更贴近市场需求。
- 资金层面:全球流动性宽松为港股注入“活水”。2025年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全球资金加速流向新兴市场,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额稳定在2000亿港元以上。充裕的流动性不仅支撑了如宁德时代H股等超大型新股的顺利发行,也推动了市场估值的整体回升。
- 产业层面:港股IPO的“多元化拼图”正逐渐成型。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新股市场呈现出“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在那些获得超千倍认购的新股中,尽管行业分布各异,但它们普遍具备一些共同特质:一是聚焦于高增长赛道,如医药生物、耐用消费品、半导体、新能源等;二是构建了坚实的核心技术壁垒。这些技术壁垒不仅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也成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护城河”。
基石投资者:聚焦高壁垒龙头项目
Livereport数据显示,年内港股有基石投资者参与的新股达57只,占86.4%。参与认购的基石总数达324家(未去重),平均每只新股有5.7家基石投资者。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合计达742亿港元,占总体IPO募资额超四成。
2025年港股IPO市场基石投资者认购呈现鲜明特征。从年内港股IPO基石认购TOP20来看,头部项目成为基石资金追捧的焦点。
在募资总额方面,宁德时代以410.06亿港元的募资额位居榜首,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达203.71亿港元,占比高达57.13%,尽显头部项目的吸金实力。紫金黄金国际募资249.84亿港元,基石认购额也达到124.68亿港元,占比52.53%,同样备受基石资金青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排名靠后的正力新能,募资总额仅10.05亿港元,规模差距显著。
基石投资者数量上,大型项目优势同样明显。宁德时代吸引了23家基石投资者,紫金黄金国际更是有29家基石投资者加持,足见其在市场上的号召力。而像富卫集团这类募资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仅获得2家基石投资者支持,反映出小型IPO项目对基石资金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从基石占比维度分析,多个项目的基石占比亮眼。宁德时代、紫金黄金国际、富卫集团、正力新能等项目的基石占比均超40%,其中正力新能基石占比更是达到61.79%。高基石占比意味着基石投资者对项目前景信心十足,愿意锁定大量股份,为项目发行筑牢根基。不过,不同项目间基石占比也存在分化,赤峰黄金、奥克斯电气等项目基石占比相对较低,显示市场对项目的认可度存在差异。
美股“黑色星期五”与AI竞赛:黄仁勋的深层焦虑
全球资本市场联动性凸显,在港股打新热度攀升的同时,美股市场却突遭重挫。美东时间10月10日,美股迎来“黑色星期五”,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3.56%,科技股全面沦陷,英伟达跌幅达4.89%,创下半年来最大跌幅,纳指与标普500均刷新短期最大单日跌幅。
本轮美股大跌的导火索源于本已显露缓和趋势的中美贸易冲突再度升级。因中方最新稀土管制政策,特朗普单方面取消高层会面安排,并计划从11月1日起对华再加100%关税。对中美科技企业家而言,政治领域的摩擦已逐渐成为“新常态”,而对业务横跨太平洋两岸的美籍华裔企业家黄仁勋来说,纳斯达克的暴跌虽有冲击,但他更焦虑的是AI产业下游企业的规模化商用进程。
近日黄仁勋表示,中国AI应用的推进速度令其深感担忧,他认为AI竞赛的胜负取决于应用层面的发展。相较于硅谷技术领先性与华盛顿政策应对,这位AI时代“卖铲人”最关心的是AI何时能真正实现商业化“掘金”。
美国AI进入“合纵连横”时代
为抢占AI赛道先机,美国科技巨头近期密集展开战略合作。9月,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共同打造总容量至少10GW的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其单年耗电量已超法国全国用电量。在此之前,OpenAI已与甲骨文达成合作,计划5年内采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
这一系列动作构建了清晰的产业闭环:OpenAI向甲骨文购买云服务,甲骨文建设数据中心并向英伟达采购芯片,英伟达再将利润以投资形式反哺OpenAI。此外,英伟达还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并加码马斯克旗下xAI公司(估值超200亿美元),黄仁勋甚至表态“愿意投资马斯克所有项目”,尽显结盟意图。
OpenAI同样多线布局,除加入英伟达、甲骨文“AI铁三角”外,还与AMD达成6GW算力合作,并与甲骨文、软银宣布未来三年超4000亿美元投资计划。短短一月内,硅谷巨头抱团模式频现,美国AI产业正式迈入“合纵连横”时代。
英伟达与OpenAI的深层隐忧
美国“硅谷+华尔街”的创新模式曾引领全球,其逻辑是硅谷负责技术构想,华尔街通过资本市场推高估值、注入研发资金。在千亿美元资金加持下,硅谷头部企业凭借“堆叠算力、扩大参数”的“大力出奇迹”模式,率先触及AI技术无人区,诞生了ChatGPT、Sora等惊艳全球的创新成果,形成深厚技术壁垒。
然而,这种模式暗藏巨大风险——易催生泡沫且与真实市场需求脱节。作为“卖铲人”的英伟达,在频繁与巨头达成战略合作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下游客户巨资训练的超大规模模型,仍缺乏规模化落地的商业场景。当估值与投入呈指数级增长,创新沦为与时间赛跑的“危险游戏”,所有人都在赌泡沫破裂前能否找到可持续商业模式。若千亿投入仅产出优化PPT、辅助写文案的模型,其投入产出比显然难以为继,资本大厦或将面临倾覆风险。
中国AI企业的机会窗口
面对美国大厂的“核弹级”投入,中国AI企业虽在资本开支上难以企及,但并非毫无机会。顶尖企业家普遍认为,AI竞争胜负关键不在技术,而在落地速度与场景适配。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直言“必须找到真实应用场景才能持续发展”,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也强调AI要“有用”,需与实际业务结合,“能赚钱的AI才是好AI”。
中国AI企业的优势在于自下而上的场景驱动创新,这一优势在互联网时代已得到验证:阿里战胜eBay靠的是契合“小商品批发”生态与支付宝解决信任难题,腾讯打败外来企业源于对用户隐藏需求的精准捕捉(如微信)。在AI时代,这种优势得以延续。
行业共识认为AI竞争已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比拼算力与资本的“军备竞赛”告一段落,下半场聚焦用户需求洞察与技术商业化落地效率。清华经管朱恒源教授提出的新兴产业“三部曲”——技术上可实现、商业上可持续、社会上可接受,正成为竞争核心。目前中美AI在技术层面已无鸿沟级差距,胜负将取决于“商业可持续”与“社会可接受”,而这正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优势。不过,中国AI企业仍需焦虑如何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

作者:奇亿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奇亿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