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3 日,韩国女星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引发的争议持续升级。从剧情台词、场景呈现到文化符号使用,该剧多处内容被指冒犯中国及伊拉克等多国,而全智贤团队回避道歉的态度更让舆论怒火难平,不仅导致其商业代言接连 “翻车”,外网评论区也彻底沦陷,昔日 “韩流女神” 陷入出道以来最严重的口碑危机。
《暴风圈》开播后,剧中多处内容迅速引发中国观众强烈不满。首先是台词争议,全智贤饰演的角色说出 “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那样核武器会落在边境地区” 的表述,被指歪曲事实、抹黑中国形象;其次是场景误导,标注为 “2025 年中国大连” 的画面,实际取景于香港老旧街区,且通过灰暗滤镜营造破败氛围,与现实中现代化的大连形成巨大反差,涉嫌刻意丑化;更具挑衅性的是文化符号冒犯 —— 剧中出现印有五角星图案的红色地毯被演员踩踏的场景,而五角星是中国国旗的核心元素,这一画面被视作对中国国家象征的不尊重。
此外,剧中反派角色全程使用普通话交流,被质疑刻意营造 “说中文 = 坏人” 的刻板印象;全智贤饰演的角色还以怪异语调朗诵李白经典诗作《将进酒》,台词发音与情感表达脱离原作意境,被批评为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多重争议叠加让中国观众的不满情绪持续升温。
《暴风圈》的争议范围并非仅限于中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的网友也在社交平台发起声讨。剧中为突出剧情冲突,将伊拉克描述为 “不文明国家”,这种带有偏见的表述彻底激怒伊拉克观众,认为该剧不仅歪曲伊拉克国家形象,更传递出对整个阿拉伯国家的歧视。大量伊拉克网友在推特、Instagram 等平台留言,要求全智贤及剧组公开道歉,部分网友还将矛头指向剧集出品方迪士尼,呼吁抵制迪士尼相关作品,多国抵制浪潮让《暴风圈》的国际口碑一落千丈。
面对多国观众的不满和媒体的追问,全智贤及其团队的应对方式被指 “傲慢且敷衍”。争议发酵初期,全智贤始终保持沉默,未通过任何渠道回应相关质疑;当中国市场代言开始出现波动时,其团队仍未正面回应争议,仅在韩国媒体报道 “全智贤原定 25 日拍摄的中国广告被取消” 时,才出面澄清称 “并非取消,而是延期,且决定在《暴风圈》开播前已做出,与争议无关”。
这种 “选择性回应” 的态度进一步激化矛盾 —— 中国网友认为其团队只在乎商业合作的 “澄清”,却无视对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冒犯;伊拉克网友也表示,至今未收到全智贤或剧组针对 “不文明国家” 表述的任何道歉,这种回避态度让原本可能通过及时道歉缓解的危机,演变为更严重的信任危机,不少网友直言 “尊重是进入任何市场的前提,回避只会让口碑彻底崩盘”。
全智贤的争议态度直接冲击其商业价值。争议爆发后 48 小时内,瑞士高端珠宝品牌伯爵率先行动,清空官方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上所有与全智贤相关的宣传内容,终止合作关系;随后,护肤品牌海蓝之谜在全球范围内下架全智贤参与拍摄的广告片,取消其品牌大使头衔;法国奢侈品牌 LV 也迅速跟进,撤下线下门店及线上渠道中全智贤的形象海报。作为曾经的 “中国市场宠儿”,全智贤在短短四天内失去三大国际品牌代言,商业损失难以估量,其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合作前景也变得黯淡。
此次事件也给跨国文娱合作敲响警钟。业内人士分析,全智贤新剧争议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国影视作品因忽视文化差异、触碰他国 “红线” 引发抵制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暴风圈》的特殊性在于 “多重冒犯 + 态度傲慢”,最终导致危机失控。对于韩国艺人而言,中国市场曾是重要的 “海外增量市场”,但随着中国观众对文化尊重、国家形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 00 后观众对不当内容的容忍度趋近于零,“靠流量、靠情怀就能圈粉” 的时代已过去。
正如不少评论所言,无论是 “韩流女神” 还是国际顶流,若想在全球市场立足,首先要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和国家形象,任何试图通过 “踩红线” 博眼球的行为,最终只会付出惨痛代价。全智贤此次的 “翻车”,也为所有跨国文娱从业者提了醒:文化尊重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修课”,忽视这一点,再高的人气和商业价值也会瞬间崩塌。